日日好話_文宣輸出  

自序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在智慧中行走

   人間行路,有太多的風霜雨雪。誰能平安涉渡呢?

   恐怕仍須仰仗前人的智慧。

   那些古典的智慧箴言,宛如陽光,不只為我們驅走暗夜,帶來希望,更鼓舞了我們繼續前行的勇氣,我們因此得以走過困境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
   這古典的智慧箴言,成為我們人生的寶典,足以代代相傳,流轉不歇,振奮了無數的人們,從而走出光燦的未來。

 

溫暖,從勵志開始

   給好朋友打個電話,他說:「我們都覺得妳很了不起,到現在仍然勤寫不輟。許多人都有些懶了,只有妳依舊勤奮不歇……」

   這樣的鼓勵,讓人覺得溫暖。

   寫作,嘔心瀝血,實在需要精神支持。不是有人說過嗎?「創作的艱苦有如攀爬崇山峻嶺,從上路的那一刻到最後的歇止,從來沒有任何的捷徑,憑藉的,唯有不斷的追尋和努力。」

   還好,因為是興趣,所以可以甘之如飴,艱苦不辭。

   可是仔細想想,在寫作的漫漫長途裡,我其實得到很多的善意,出版社給了機會,讀者給予支持,人生旅程沒有太多的艱難,手足友愛,健康尚可……種種因緣,才使得寫作的持續成為可能。

   為此,我心懷感激。

   寫作,我從勵志開始,真正的目的,是用以激勵自己。我並沒有想到成書以後,它會受到歡迎。

   我的主編朋友跟我說:「勵志文學永遠都有市場,因為人人都需要鼓勵。尤其,妳的文字誠懇,無人能出其右。』

   我的作家朋友則說:「妳用溫柔的文筆來說理,別人想模仿也很難,那已經是風格的問題了,難怪能夠一枝獨秀。』……

   這些都是鼓勵,讓我在寫作的長途中,依舊能堅持前行。

 

智慧的啟蒙書《格言聯璧》

   四十多年來,在寫作上也曾有過許多嘗試。寫詩,寫傳記,寫兒童文學,寫寫作教室,但仍然以散文最多。最近幾年,嘗試著讓生活散文和經典文學相結合,就從我最喜歡的詩詞、語錄開始。詩詞字字珠璣,精緻雋永,歷千年而不衰。語錄則言簡意賅,有著先人的智慧。《格言聯璧》是其中的一本。

   《格言聯璧》中,收集了許多的格言名句,那是幾千年來先哲的修養、智慧和思慮的菁華,也包括了一般民眾從尋常生活和風俗民情裡,所感悟出來的經驗教訓。

   這些嘉言警句,宛如美玉,的確是可以做為我們為人處世的法則。讓我們的言行舉止有所遵循,或三五言或七八句,簡潔精練,卻滿含著對美善的追求,期待提升性靈。

 

當「教養」成為話題

   人人都在談「教養」,教養是甚麼呢?那是做人的道理。

   現代的人生活緊張,人際的摩擦時有所聞,怎麼辦呢?唯有增進教養,行止有節,才會是讓人尊敬的。

   我們需要進德修業的書,讓先人洞徹的智慧來陪伴我們,以提高品格的境界。《格言聯璧》是很好的一本。

   其實歷代的文人學者,早就注意到這本書了,書中的嘉言錦語,可作為座右銘,以為自己言行的依據。

   我們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,那麼,面臨困頓的時刻,當我們徬徨失據,又該何去何從呢?

   不妨考慮找一本《格言聯璧》來讀,書中的金玉良言,可以給予我們撫慰。字字深入肺腑,像是一盞燈,為我們照亮了眼前的路途,重新看到了理想。

   更可貴的是,它讓我們得以在智慧中行走,無有煩憂。

   高中的時候,我的小學妹送了我一本《格言聯璧》,作為畢業賀禮。後來我到台北讀大學,畢業以後回台南的鄉下教書,《格言聯璧》是我的隨身書之一。不論歡喜、悲傷、孤獨的時候,我總是拿起來,讀它幾則,都覺得非常受用,原來,當心中的陰霾盡去以後,我們又可以看到朗朗晴空,一切的挫折失意,也都雲淡風輕了起來。

   我的心,又重回到原始的平靜。

   歲月流逝,物換星移,不知又過了多少年,和學妹也失聯了許久,真心希望她日日安好。

 

帶領生活的格言

   我花了很多時間,來寫生活中遇到《格言聯璧》的種種感懷和了悟,經典的智慧書不應該只供奉在知識的殿堂,也但願大家都能看到它親和可愛的一面。這樣,我們會更喜歡它,更樂意親近也受其薰陶。

   細細的品味,慢慢的寫,真正受惠的,是我自己。

   日日好話,就在每一次我們所遇見的美好生活裡,我們隨處可以看到古典智慧閃耀的光。

   當這些智慧箴言,成為言行的依歸,我們的人際更好,在團體裡受到歡迎,人生之路也走得更為順遂,至此,我們深深領會到祖先豐厚的遺產,是這般的博大精深,以及身為中華兒女的驕傲。

 

   有一次我在報上副刊讀了一篇短文,作者力主:好文章要輕而清,卻言之有物,讓人有所會意。不應讓讀者讀了只是沉重、困難和倦怠,沒有收穫。

   真心希望我寫的文字也能輕而清,讓讀的人覺得優美、愉悅、雋永,讓心靈得到提升,這樣就夠了。

   這是我的努力,誠心期盼《日日好話:古典智慧給現代人的生活格言》也會是這樣的一本書。1020306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書序
    全站熱搜

    琹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